種籽的法庭
1. 什麼是「教育法庭」?
教育法庭的機制,目的在於讓孩子學習澄清雙方情緒與行為,透過合理管道處理問題、爭取自我權益,展現自我力量,重新認識自己、學到面對不同情境的方法。
法庭由法官團負責,受理各種違規與侵犯他人權利的案件。法官團是由期初生活討論會中,經過個別過半數信任投票選出的,負責維持正義。處理案件時,被告的導師會陪同,作為心理支持與協助指導。
處理案件一般會先請雙方將事情的始末弄清楚;確定事實認知一致後,再問事情背後的理由與感覺;等到理由解釋完、感覺表達完,法官才作判決。常見的判決有:當庭道歉、相互道歉、損害賠償、幫對方掃地、最後上交通車一天、回家一天等。
創校初期,種籽收了許多情緒困擾的孩子,在解構了打罵之後,孩子開始試探校園中的界線,因此衝突層出不窮。在這樣的脈絡下,教師團設計出法庭和談話會,負責處理孩子間的糾紛。藉由雙方老師的協助翻譯溝通,我們希望讓對方了解事情背後的心理動機、情緒以及行為原因。
種籽的教育法庭讓孩子理解人我界線,並維持了校園的秩序與安全。大人和孩子對規則多能尊重,一方面是因為規則是在生活會議中訂下的,自己有參與的權利;二方面是因為法庭的力量。法庭是教育庭,不以傷害學生身心的方式做為罰則,而在讓學生瞭解規則背後的道理,所以在師生心裡,具有真實的權威。
2. 法庭制度,會不會嚇著小小孩?
這應該是有些人心中的擔憂。所以我們也想要澄清:種籽的法庭是「教育庭」,一開始個性較為退縮的孩子,多少都會怕怕的,導師明白這是孩子的心理成長歷程,因此都會陪伴出席,幫孩子說出心理的話。
幾次之後,孩子慢慢就不怕。當他在法庭的全體公義支持下漸漸能說出自己的聲音時,心靈能量就強大多了。
當然,有時上了法庭,才發現根本就是孩子之間人際處理模式不同產生的誤會,當場法官會協助雙方澄清事件經過、對應模式、心理感受。與其說這是一個「下判決」的地方,更準確的說,這是一個讓誤會和糾紛能被好好的、公開處理的場所。
或許,聽聽接下來的故事,你會有更清楚的圖像…..
在包容中學習
鄭同僚教授2012.9.24
種籽的法庭,由全校師生一起票選出法官。每週一到週五中午是法庭時間,若有想要控訴的,可以在中午前,填妥狀紙,當天輪值的法官們,就會在中午時開庭審理。
輪值的法官裡,有教師法官和學生法官。若有案子,十二點整,法官們會拿著便當開預備庭,先行討論當天的案子,如何處理。老師帶著學生法官們,一起模擬可能的情況,並討論相應的方法。
預備庭結束後,由中年級的實習法官負責到教室外,找當天的原告和被告進入教室法庭現場。小小的學校,中午若有法庭,很快就人盡皆知;所有關切的師生,都可以帶著便當,進入教室旁聽。
藍衣男孩被告在交通車上脫了鞋子睡覺,不聽勸阻。
一開始,他覺得自己習慣脫著鞋子睡覺,有何不可。但是,主審法官有耐心告訴他,脫鞋子不好看,也可能會在密閉的車子裡帶來不好聞的味道,所以,在種籽,是師生都同意該被禁止的。
法官認為男孩剛轉學,對交通車的相關規定不熟習,向他多次說明為何不宜在交通車上脫鞋睡覺後,並告訴他,若經過這次的法庭討論,下次再犯,就會被判警告(若警告再不理會,就有可能被判打掃公共區域)。
審理的過程中,才小二的男孩似乎有點不瞭解這樣的程序和別人的想法,旁聽的宜珮老師馬上坐到孩子身邊,輕聲幫他解釋。後來,他終於同意法官的說明與判決,走去法官前,在訴狀上簽了名。
簽名後,宜珮抱著孩子,又輕聲和他說了一些話,然後,孩子很放心地,跑出教室,加入上課前猶然歡樂的孩子群中。
團體生活,應該如何為新生介紹人際互動的規矩?種籽透過法庭機制,用相當複雜的公開程序,讓想說話的大人孩子都有機會平等說話,雖然花比較多的時間溝通,但孩子卻是比較能夠深刻學到「為什麼」。
為了呱呱告呱呱
瑋寧20130506
四月份的某一天,種籽教育庭,為呱呱而開。
老種籽人大概都知道,在種籽,呱呱有兩種讀音,指涉兩種不同的生物。讀為ㄍㄨㄚˇㄍㄨㄚˊ時,指的是四隻腳跳躍的兩棲類—青蛙或是蟾蜍,此類生物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力較低;讀為ㄍㄨㄚ ㄍㄨㄚ時,指的是兩隻腳會跑會跳十分吵鬧的靈長類動物—小孩,對環境的衝擊力顯然高於前者。
這次的法庭,是有ㄍㄨㄚ ㄍㄨㄚ為了ㄍㄨㄚˇ ㄍㄨㄚˊ 告了其他ㄍㄨㄚ ㄍㄨㄚ。
故事是這樣的:
連續幾天大雨滂沱之後,校園裡的小青蛙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如指甲大小般的小小蛙,在廣場、走廊、生態池邊跳來跳去,好不熱鬧。
許多小小孩的注意力立刻放在這些小青蛙們身上,找了飼養箱,輕輕抓起他們,想要當他們短暫的朋友。
第二天,種籽教育庭的狀紙筒裡出現了一張狀紙,告訴人是兩個中年級的小孩,他們想告幾個低年級的小孩欺負小青蛙。
狀紙上寫著:
我們在上體育課,上一上就看到一大堆人圍在盪鞦韆那裏,我們走過去看,發現他們在放他們抓的小青蛙,我們看到飼養箱裡有好多死掉的青蛙,他們還把青蛙踩死、塞到小縫裡。
我看著被告小孩的名單,都是些喜歡大自然的孩子啊,怎麼會這樣呢?
中午開庭,顯然有許多孩子都跟我一樣想知道事情真相究竟是如何,以及法官團會如何裁決,所以當法官們討論完案情,一開庭,我們都捧著便當作近旁聽席。
這次的老師法官是婉如,學生法官團則是ㄧ群六年級的大女生。在六年級主審的學姊一步一步問問題之後,案情終於大白:
原來是這些孩子真的是想要放生小青蛙,結果他們選擇的地方是鞦韆架下面,因為大雨而形成的兩個小水窪。
有的孩子放生了青蛙之後,就在水窪間跳來跳去玩水,沒有連帶想到小青蛙會遇到大巨人的震撼教育;有的孩子是覺得小青蛙好小好可以,想要知道可不可以把牠放進鞦韆鐵架的隙縫中;有的孩子覺得青蛙是朋友,所以把牠放在鞦韆上,讓青蛙盪鞦韆。
每個小孩神情都有點凝重,看來不是因為被告、被詢問、被教導,而是因為自己真的作了傷害青蛙的事情。
法官一一確認孩子們是否接受自己被告的原因,再一一解釋這些行為對小青蛙造成怎樣的後果,最後判決,這三個孩子需要回去想想、跟老師討論之後,寫一份文件,說明有哪些不能對青蛙做的事情。
和婉如討論之後,當天下午,種籽的自然二,試著將這個法庭中小小被告的哀愁,以及隱隱約約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心情,轉成正面的力量。
先是帶著十六個二年級的小小孩了解蛙類的生態,從箭毒蛙、把蝌蚪背在背上的負子蟾,到校園裡的拉都希式赤蛙、腹斑蛙、盤古蟾蜍,我們說著好多不同蛙類的故事,然後再把話鋒拉到中午的法庭。
有些快手快腳的小孩立刻說:我知道,今天中午有人被告。
就在小小被告低下頭的時候,趕快補一句:對啊對啊,因為我們今天中午有人進法庭學了,所以我們二年級,會是全校最早學會怎麼正確對待青蛙的年級。我們把學到的這些事情,寫成小小海報告訴全種籽的人吧,這樣明天小青蛙的災難就不會再發生了。
在這樣的氣氛下,小孩們你一言我一語拋出可以讓小青蛙避免災難的方法。
他們說:
抓青蛙不能貪心。
飼養箱裡面要放石頭,可是移動的時候又不能讓石頭滾來滾去。
不要邊走邊搖晃飼養箱。
放生的時候不要放在人多的地方。
抓青蛙的時候要細心。
放青蛙的時候不要用力丟。
他們說:
不會養青蛙的人就請不要養。
小青蛙很脆弱,不能玩人類的遊戲。
還有小孩寫完海報說:小青蛙謝謝你!
這些海報,也成為那星期一年級自然課的主角,現在,則釘在校園人來人往的地方。
四月份的某一天,種籽教育庭,為呱呱而開。
這只是種籽日常生活中極其平常的一天。
這一天,我讀到種籽最珍貴的價值—-
不用直接以道德批判人的行為、鼓勵面對真實、誠實的看到自己、對成長寬容有耐心,以及,相互陪伴著,用正面的能量,修復被衝擊的環境以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