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簡稱種籽實小,或更親切地直呼「種籽」。
這許多年,隨著台灣教育法令環境的轉變,這個學習場域有過不同的校名、稱呼,每個階段和名稱的流轉,都訴說著台灣教育環境和法令的轉變。
下面的文字,將扼要性地說明種籽實小的創校歷史,以及這所學校在台灣教育脈絡中的意義。
一、種籽實小創校史
民國83年,種籽由一群關心教育的家長興學,當時的家長在創辦人李雅卿女士的號召下,展開了一場公部門與民間合作的教育實驗。
直至今日,種籽繼續學習、穩健生根,成為由教師團、家長群和一群對教育有實踐力量的民間人士,持續共同經營的學習場域。
種籽親子實小的學校發展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時期
創校第一年幸得長青幼稚園長的大力相助、出借場地,因此得以在新店燕子湖畔創校,當時的校名是「毛毛蟲學苑」。
然而由於長青校地為鐵皮屋建築,整體空間較不適合教學活動,因此在創校人李雅卿女士的奔走與北縣政府的協助之下,於民國84年遷至烏來鄉信賢國小(現址) ,並且更名為「種籽親子實驗學苑」。
此時期學校存在的依據為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
第一期實驗計畫,自民國83年至民國86年。
第二期實驗計畫,自民國86年至民國92年,計畫主持人皆為台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
第三期實驗計畫,自民國92年至民國98年,原計畫主持人黃武雄教授因健康因素請辭,由政大教育系鄭同僚教授接任計畫主持人。
第二階段:政府委託民間辦理時期
因應教改制度之時空蛻變,第三期計畫尚未結束,種籽便於民國93年配合縣政府頒布的「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委託民間辦理自治條例」申請辦學。有志之士與家長,共同集資成立了「財團法人兒童教育實驗文教基金會」,由基金會為辦校主體。
於是,這方教育場域,正式成為台北縣第一所公辦民營的小學,同時也正名為「台北縣政府委託民間辦理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簡稱種籽實小。
第三階段:轉化並轉型為私立實驗學校時期
民國107年,中央實驗教育三法公布之後成為全國實驗學校的依據,在基金會、教師團、家長群的奔走、協同和努力下,種籽依據「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轉型成為「新北市私立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
從此,種籽多了一個身份—-一所由教師團、家長群和民間人士共同辦理與經營的私立實驗學校。
二、種籽存在的意義
自由、尊重、責任、支持、開放、信任、民主,這些在大多數人受教經歷中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卻是種籽實小多年來在台灣本土的日常實踐。
多年來,歷經不同時期,種籽合作的對象從台北縣政府教育局到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我們嘗試在信賢默默摸索出獨特卻可普及的本土教育模式。
這個模式從直觀、兒童發展歷程及對人的基本概念出發,漸漸發展出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型學校制度,試著創造適合台灣本土的理想教育模式。
種籽一直堅持反省與改革的路線,在家長/教師團的繼續奮鬥支持下,我們堅持跳脫框架化的教育體制,走出屬於種籽的”自主學習”道路,為台灣教改提供堅持進步理念的典範,也在國際另類教育中受到相當的注意與尊重。
因此,種籽的自主學習計畫曾被譽為亞洲辦得最好的另類教育。近年來,除了台灣各界不間斷的參訪之外,香港及中國大陸關心教育的媒體及教育工作者,也常到種籽來交流、取經。
這些由民間興學的「另類學校」最可貴之處, 在於主體性的共同創造、不斷透過反思及實踐, 保存與開創台灣教育多元化的鮮活要素。 像是幹細胞,可以碰撞、分化出各種教育思維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