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種籽親子實驗小學
  • 首頁
  • 認識種籽
    • 種籽緣起與歷史
    • 基本信念與辦學理念
      • 種籽的信念
      • 種籽的實踐之一:培養自主學習的態度與能力--對世界常保關懷
      • 種籽的實踐之二:以對話為基礎的民主校園--對人友愛
      • 種籽的實踐之三:親師生合作認識自我並學習如何學習--對己真實
    • 種籽團隊
    • 種籽辭典
  • 種籽的生活
    • 107上學期行事曆總表
    • 107下學期行事曆總表
    • 種籽現場的觀察與思考
    • 法庭的故事
    • 影音回顧
    • 種籽親子通訊
  • 種籽的課程
    • 108第一學期課表與課程規劃
    • 種籽的必修課程
      • 數學領域課程結構
      • 語文領域課程結構
    • 種籽的選修課程
      • 社會領域課程結構
      • 自然領域課程結構
      • 種籽的戲劇課
    • 種籽的導師課
    • 種籽的「空堂」
  • 招生暨轉學
    • 種籽招生流程說明
    • 招生入學 Q&A
    • 2019種籽實小徵教師公告&報名表
  • 聯絡我們
  • 首頁
  • 認識種籽
    • 種籽緣起與歷史
    • 基本信念與辦學理念
      • 種籽的信念
      • 種籽的實踐之一:培養自主學習的態度與能力--對世界常保關懷
      • 種籽的實踐之二:以對話為基礎的民主校園--對人友愛
      • 種籽的實踐之三:親師生合作認識自我並學習如何學習--對己真實
    • 種籽團隊
    • 種籽辭典
  • 種籽的生活
    • 107上學期行事曆總表
    • 107下學期行事曆總表
    • 種籽現場的觀察與思考
    • 法庭的故事
    • 影音回顧
    • 種籽親子通訊
  • 種籽的課程
    • 108第一學期課表與課程規劃
    • 種籽的必修課程
      • 數學領域課程結構
      • 語文領域課程結構
    • 種籽的選修課程
      • 社會領域課程結構
      • 自然領域課程結構
      • 種籽的戲劇課
    • 種籽的導師課
    • 種籽的「空堂」
  • 招生暨轉學
    • 種籽招生流程說明
    • 招生入學 Q&A
    • 2019種籽實小徵教師公告&報名表
  • 聯絡我們

種籽緣起與歷史

  • Home
  • 種籽緣起與歷史

 

 

一、種籽實小創校史

種籽實小全名「台北縣烏來鄉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原名「種籽學苑」,在教育局習慣的稱呼上,學校常被稱為「信賢實小」。

民國83年,種籽由一群關心教育的家長興學,當時的家長在創辦人李雅卿女士的號召下,展開了一場官民合作的教育實驗。

種籽親子實小歷經二十三年的奮鬥,學校發展可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時期

創校第一年幸得長青幼稚園長的大力相助、出借場地,因此得以在新店燕子湖畔創校,當時的校名是「毛毛蟲學苑」。

然而由於長青校地為鐵皮屋建築,整體空間較不適合教學活動,因此在創校人李雅卿女士的奔走與北縣政府的協助之下,於民國84年遷至烏來鄉信賢國小(現址) ,並且更名為「種籽親子實驗學苑」。

 

此時期學校存在的依據為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

第一期實驗計畫,自民國83年至民國86年。

第二期實驗計畫,自民國86年至民國92年,計畫主持人皆為台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

第三期實驗計畫,自民國92年至民國98年,原計畫主持人黃武雄教授因健康因素請辭,由政大教育系鄭同僚教授接任計畫主持人。

 

第二階段:公辦民營時期

因應教改制度之時空蛻變,第三期計畫尚未結束,種籽便於民國93年配合縣政府頒布的「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委託民間辦理自治條例」申請辦學,遂成為台北縣第一所公辦民營的小學,同時也正名為「台北縣政府委託民間辦理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簡稱種籽實小。

 

二、種籽存在的意義

自由、尊重、責任、支持、開放、信任、民主,這些在大多數人受教經歷中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卻是種籽實小十七年來在台灣本土的日常實踐。

十七年來,歷經不同時期,種籽和台北縣政府教育局合作,嘗試在信賢默默摸索出獨特卻可普及的本土教育模式。這個模式從一些直觀及對人的基本概念出發,漸漸發展出以「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型學校制度,試著創造適合台灣本土的理想教育模式。種籽一直堅持反省與改革的路線,在家長/教師團的繼續奮鬥支持下,我們堅持跳脫框架化的教育體制,走出屬於種籽的”自主學習”道路,為反反覆覆的台灣教改提供堅持進步理念的典範。也在國際另類教育中受到相當的注意與尊重。因此,種籽的自主學習計畫曾被譽為亞洲辦得最好的另類教育。近年來,除了台灣各界不間斷的參訪之外,香港及中國大陸關心教育的媒體及教育工作者,也常到種籽來交流、取經。

一直以來,種籽以相當於同級學校的成本,以小而民主、扁平化、彈性化的組織,共同承擔種種困難,開展教育理想。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本理念上,種籽提高師生比到1:10左右;我們努力讓每個來到這裡的孩子,無論是學習困難或是資賦優異等,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如同許多另類學校,種籽存在的意義,在於創造不一樣的教育典範,讓一般公民在主流教育之外,仍有不一樣的選擇及實踐可能。不可諱言,過去因為政府對這類學校的經費補助有限,學校運作的大部分經費必須由所有參與者共擔,另類學校的家長大多屬於中產階級的小眾。但反過來就階段性發展來看,過去十年種籽在教育上的實踐,未嘗不是民間興學運動中家長選擇權與公民參與的巧妙結合。

這些由民間興學的「另類學校」最可貴之處,就在於主體性的共同創造、不斷透過反思及實踐,保存台灣教育多元化的鮮活要素。

Facebook By Weblizar Powered By Weblizar

版權所有 種籽親子實驗小學 02-2661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