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在嗎?—–談種籽的家長參與】
瑋寧說說話20130321
種籽有許多一次說不完的故事,也有許多正在運轉、隱而不顯的潛規則。家長參與的路徑,我想是其中之一。
寫這篇文章,希望是看見,是整理,也是一種召喚和邀請。
型態不同的家長參與
我想你會同意我,對組成這學校的三方—教師、家長和孩子來說,
心在人在,是一種參與,
心在人不在,是一種參與,
心不在人也不在,也是一種參與,
因為事實上,這三種存在確實都影響著學校,而且無論在運作、氛圍、組織體質上,三種參與的影響力相當。
家長參與,是特質,是驕傲,也是挑戰
我們總是說,種籽創校的體質之一是家長辦學,雖然隨著時空流轉,種籽已經邁入辦學第十九年,創校時期的家庭早已畢業,但是在種籽辦校的精神和維持學校的健康上,家長參與始終是不可取代的一環。
我們也常常互相提醒,教師團選擇耕耘種籽,家長選擇讓這個環境參與孩子與家庭的成長,選擇的不只是一所既成的學校,而是一個活的、充滿變動和可能的學習場域;大家為生命點的這道餐,不是可以輕易按圖索驥的學校教育套餐,而是一場實際參與其中的社會實踐。
這兩項特質,是種籽的驕傲,因為放眼台灣,雖然沿路摸索,路有崎嶇,但是我們做了很久、邊做邊學、很誠懇、很真實。
這兩項特質,也總是種籽的挑戰,因為這樣一方場域,在時空的脈絡下…..
比如說,當現代生活越來越忙碌,溝通的介面越來越快速,
比如說,每年有接近六分之一的家庭畢業,又有六分之一的新家庭加入,
比如說,種籽從一磚一瓦的草創時期,轉進運作皆有時的成熟組織,
家長究竟用甚麼樣的方法和心法與教師團協同參與學校建構?
所有參與學校的成人,彼此的界線與承擔是什麼?
如何傳承理想中應該堅持的不變?又如何把變動化為養分?
這些都是意味深長的課題。
如果把參與種籽比喻成一趟旅程,大家大概會想要獲得一張像是行程簡介的說明,說明這趟旅程中,我的角色究竟有哪些可能,哪些選擇。
且讓我試著勾勒看看…..
家長可以參與形成學校存在的基礎,或者比喻成學校的根。
讓我用學校續約的插曲作為這種型態的註腳。
教育局長官曾經說過:政府與學校的續約辦法之所以沒有納入法令,應該是當初在簽約的時候,沒有人想得到這樣的學校可以活到續約吧?!
然而我們活下來了,而且,在體制外學校裡,我們存在得頗為健康。
種籽從一群家長決定自立辦學,到實驗計畫申請,再走向政府委託民間辦理的公辦民營模式,到現在的存在基礎,這一路與教育當局溝通理念、討論立場、交涉法令條文讓學校獲得存在的過程,都是由家長領頭,協同專家及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
基於法源,種籽需要一個非營利基金會讓學校合法存在,於是草創時期的家長們邀集有志人士籌資設立「財團法人兒童教育實驗文教基金會」,基金會唯一的業務就是「支持種籽親子實驗國民小學」的存在。
從設立之初到今天,沒有支領任何薪資,擔任名譽職的董事們,提供自己的專業、時間和心力,對於種籽辦學、組織設計與運作、法律基礎、教學現場、人力資源發展等骨幹,思索、監督、並且最重要的,是協助。
歷屆董事們,除了教師董事以及教育專業人士之外,絕大部分,都是不同時期的家長。
在形成種籽的人力資源上,家長代表也可以充分參與遴選校長、選擇新老師的過程。邀請新的家庭加入學校時,教師團也都參考著老家長的觀察。
種籽的財務全然透明化,每個月,學校的所有收支都由家長代表協助核對,並且公告。這也是種籽的骨架之一。
理想上,家長也可以透過自己的脈絡與關係,替種籽尋找財務上的支援,或是在公部門創造對話的可能,讓公部門願意消極或積極提供辦學基礎。
如果你能夠參與這些環節,你等於是參與了學校存在的基礎架構,讓許多可能性,有發生的依據。
家長可以維繫學校實質日常生活運作,成為種籽的骨幹
投入參與家長會,是最實際的方法之一。家長會讓各個家庭在參與學校大小事物時,有對象可以討論、有脈絡可循。
課程委員會思索看顧教學現場,召集人與校長有對話機制與默契,而委員們固定參與教師團每星期一次的會議,這樣的設計,對彼此來說是義務、是權利、更是機會。
活動組為大家造就相處機會,新舊家庭因為參與學校的切面不同、感受和觀點不同,知道的歷史故事不同,可以增加對種籽、對老師、對體制外教育的了解,對於彼此的選擇也有對話的可能。
還有圖書館組。身為語文科老師的我,從來就沒有辦法想像種籽如果缺了圖書館組,會變成甚麼樣子。
關懷組在特定時刻會為學校製造溫馨的交流,以往的溫馨連線,也因為電話的來來去去而聯繫著種籽大家庭的感覺,以及討論時不時出現的疑惑。
另外,種籽也有相對頻繁的親師懇談,以及與老師一同合作養小孩的氛圍……
每學期三次
親師懇談
|
期初
|
我們會先談談這學期導師班裡孩子的新組成,以及導師在這一學期,預想導生什麼樣的階段任務,並和家長共同找到方法一起陪伴、引領與創造機會。 |
期中 | 上學期期中親師—-由必修課老師做低中高分組對談;下學期期中親師—-以心手腦腳的發展為軸心,做低中高階段的認識與對話。
這個時候如果想趁機會跟導師再對話,記得在期中親師懇談前,主動寫電子郵件和老師互約時間。 |
|
期末 | 導師和家長,一對一約時間對談。整體談談這學期,導師如何觀察孩子的校園生活、轉變以及下階段的可能。 | |
不定期親師懇談 |
|
前些歲月,有家長在需要時排班,上山陪伴別家的孩子認字、閱讀、寫功課。
有爸媽進到課堂協助課程安全、守望著溪邊或是單車道,有爸媽撥出時間為親子通訊打字、排版,有家庭提供專業協助學校製作文宣,也有人特地勻出時間,替學校的招生做支援。
有人幫學校維護電腦網路,有人敲敲打打修理設備,即使學校改建廁所,動用的也是家長的專業知識與力量。
有人支援午餐平台瑣碎聯繫的存在,有人在學校週五餐廳的傳統還沒有改變之前,捲起袖子讓星期五中午吃的是歡樂不是心酸。
參與家長會、提供陪伴、互相解惑、支援學校軟硬體運作,當你參與這些,你便是協助學校健康的運作著日常生活,讓娃娃谷裡日日是好日。
家長也可以是煙火,或者說,茂盛的葉子
種籽有煙火課程,一樣的道理,家長們也可以是學校的煙火。
歷年來,家長實際進入場域開課開社團,與小孩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帶著孩子學英文、學台語、學日文、做烹飪、種田、運動、接近音樂、說說自己工作的故事、說說繪本……
學校辦活動,可以不是點將點兵點到了上山,而像嘉年華會,大家熱熱鬧鬧玩一場。文化日的佈置、活動參與、擺攤;運動會出手出腳;評量週包水餃、號召個跳蚤市場、帶去爬種籽山;事先跟學校溝通選個日子帶個樂器、拎個火球來場火舞、或是上山來跟小孩打幾場球,都是有可能的校園火花。
親子通訊也不是老師和小孩的地盤,我們始終等著刊登爸爸媽媽寫的文章或是圖畫。
親師懇談,把你的意念、你的疑惑、你的點子帶上山,跟老師們和其他家長們交流、對話,也是一種火花。
請問你在嗎?
如果你很有耐心的閱讀到這裡,
我想說聲謝謝,謝謝你願意理解這族繁不及備載,卻又對種籽十分重要的一切。
林林總總整理了這些,想為種籽的家長參與畫出比較清晰的路徑。
寫這篇文章,希望是看見,是整理,也是一種召喚和邀請。
我想你會同意我,對組成這學校的三方—教師、家長和孩子來說,
心在人在,是一種參與,
心在人不在,是一種參與,
心不在人也不在,也是一種參與,
因為事實上,這三種存在確實都影響著學校,
而且無論在運作、氛圍、組織體質上,三種參與的影響力相當。
如果這些文字能夠讓你看到這無可迴避的影響力,
如果,你從中,看到了可能的參與方式與路徑。
如果,你確認家長參與是種籽的挑戰 是特質 也可以是驕傲
就容我悄悄問一句:叩叩叩 請問你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