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籽的食育】瑋寧
親愛的種籽家庭:
這次寫信來,教師團想跟大家聊聊種籽的”食育”,食物與成長。
食物一直是種籽幸福的來源之一,週五餐廳,二三四餐廳,烹飪課,手作課,導師時間,孩子自己擺攤的福利社或者是空堂…….不同的食物交織成校園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曾經,我們的文化日以「種籽 食 · 憶」為主題,如今,老人街上大家手捧午餐邊吃邊聊天的景象串連著每日生活,婉如訪談種籽的老家長周梅的文字,把種籽的食物戀都寫下來了:http://iweining.pixnet.net/blog/post/37519204。
鎮日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的教師團,透過日常生活、校外教學,用一種看到群體的眼光看到食物對孩子的影響,於生活,於學習,於成長,於情感與意志,食物可以帶來幸福,也可以帶來負向的影響。
於是暑假期間,種籽老師在為期一週的教師進修中,討論大家對於校園飲食文化的觀察。這封信,是想跟大家說說我們目前的觀察,像是一部紀錄片,我們說出觀察,也許可以提供一種視角,也許可以引發一些思索或討論。
* * * * * * *
啟動我們論種籽的食育,主要是我們觀察到了一些現象:
- 在校園裡或是校外教學時,同樂會有時會 = 零食分享會。孩子們各自帶零食,約好個時間,和特定的人,開開心心的分享自己帶來的食物。有老師在討論時開玩笑說,有時候,好吃的零食好像孩子的人際貨幣,孩子們越來越頻繁的用食物交流在進行互動。
- 有些對於甜食難以抵擋的孩子,會一心等著午餐的點心,把吃正餐的胃納量都留給了甜食,攝取過多的糖分。
- 積少成多的力量:比如說,每個家庭都因為只輪到一天主廚,所以把愛孩子的心都煮在食物裡,很努力的提供精緻而美好的飲食,如此一學期累積下來,曾經,種籽像是天天在吃華麗的午餐。比如說,生日是欣喜的事,孩子們往往會帶蛋糕來分享、慶祝,但是請大家一學期下來大家就吃了好多生日蛋糕。
- 在物質充沛的情況下,食物的價值、物價有時會被忽略。有時,孩子們會覺得60元可以理所當然的從前菜吃到主餐再到點心,沒有辦法真正體會60元的菜錢,在互助的情況下可以買到哪些食材,再經由辛勤的人工,成為如何的菜餚。
- 飯後吃甜點好像成了太理所當然的習慣。有些孩子沒有辯證清楚,用很簡單的邏輯在推論午餐的內涵—比如說:昨天有甜點今天為什麼沒有?在一些不必要的壓力下,含糖點心好像成為必備品。
- 食物本來就有與歡樂的連結的意義,但是當代的孩子,大量暴露在廣告、媒體裡,食物(尤其是零食)與快樂的關係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被強化。
* * * * * * *
在人類社會中,飲食本來就是人生大事,人們用食物為生命的里程分享慶賀之意,用食物安慰憂傷,用食物彼此照顧、表達情感,現代社會,人們相約見面最先想到的是聚餐,辦公室的歡樂是團購美食……
需要討論的,應該不是行為本身,而是程度問題。
這些討論,想要引領出來的,不是規定,而是大家對於種籽食物的意識和思索。
教師團的共識……
初步討論後,教師團先凝聚了一些共識,希望在課程和師生相處中孩子與食物的關聯,除了分享以創造歡樂之外,還有別選項、別的想像。
種籽會維持「碳酸飲料不出現在校園」、「福利社不賣垃圾食物」的校園規則。
在適當的課程,我們會試著和孩子討論飲食的本質—營養均衡,足以提供成長,討論健康、飲食和環境相關主題。
課堂裡外的同樂會,我們會儘量避免用食物當作歡樂的唯一泉源。
導師課的點心會以手作為出發點。導師課之所以要放入點心的概念,是想帶著孩子體驗動手做食物的感受。
關於食育,我們想邀請家長……
教師團也想邀請家長們在擬菜單的時候,回到當初家長們自己料理午餐的初衷—讓孩子們吃到新鮮、健康的熱食。讓飲食回歸本質—營養均衡,足以提供成長。
同時,思考並避免點心、糖分、精製食物積少成多的結果。
因為我們足夠幸福,擁有物質充沛的生活,所以食物對我們來說,除了溫飽,還構成、涉及了其他的成長層面。
也喜愛美食的教師團提供我們的觀察,同時也啟動了與孩子們的對話,確實,與孩子對話要取消導師班的現成點心時,抱怨與哀嘆必然出現,然而,我們相信這是健康的過程。
期待種籽的飲食文化不是華麗,而是美好—美食,美在剛剛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