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步再一小步– 寫於種籽辦學20年 】
20131205瑋寧說說話
我老覺得種籽是一張蜘蛛網,細細密密的編織了生活與成長的點點滴滴,
網上的每個結點,像是同時發發生的各種事件,
學校的大活動和生活制度,如校外教學、文化日、法庭、生活討論會…..則是蛛網的軸線,讓事件與事件、人物與人物有個聚焦的機會,
三不五時的偶發事件,像是校友滄睿回來扯鈴、悅嘉的雙胞弟弟在廣場上漫遊,或是隧道緊急不通……等等,則像是網子上的露珠,隨機點綴著種籽的生活。
親子通訊,讓我們有一種安靜的切面,可以看到這張網的部分點滴,
校外教學剛結束,這期通訊裡,你可以讀到金門,讀到我們曾經走過的腳步。
截稿前,符號文化日正如火如荼,在老師的心頭、在忙碌的義工媽媽們指尖,在課堂上、在空間裡,在老人街聊天的話題中。
十二月中,政府要來評鑑學校,看看我們究竟在做些甚麼,作為日後與我們續約的依據。
通訊裡還埋藏著隱隱的召喚,明年6月,種籽就要20歲了,老師們心中已經開始長出一幅樹枝圖,構想一場關於20的嘉年華。
為了評鑑,種籽要提交辦學成果報告書,目的在於表述我們辦學的想法與現況。
我把寫給政府的部分文字,節錄在下方,讓大家有機會參與了解種籽辦學。
如果你覺得語調趨於嚴肅,還請包涵,然後花一些耐心去讀它,
因為,種籽的心法無它—-用盡所有溝通管道跟辦法,集合出集體智慧的火花,你,我,我們,都在辦學的路上,
期待我們可以帶著穩健的步伐,一起在生活中生命裡,採花、種花。
最新一次的校長遴選,我們試著提出兩個問題:
1.在八倍速乃至六十四倍速的時代中,在世代和環境如此強烈的變遷之下,學校為了甚麼而存在?
2.將近二十歲的種籽,學校持續成長的維繫因素有哪些?
暫時,我們對這兩個問題的想法是這樣的:
當世界的樣子如此快速,當網路中的虛擬和真實互通有無、無國界交流的發展、高度流動化的生活型態與社群形成、當公民社會裡的個人學習型態極度擴展,當可汗學院、Ted、教育理想國、各型態自學大發生,學校機構,或是說類學校機構存在的意義在於:
1.提供孩子穩定卻有個別發展彈性的生活場域
2.提供合適的群體生活規模–創造群體生活經驗
3.用多元的角度和價值陪伴孩子耙梳經驗,使孩子在成長中的經驗可以形成認知,並透過認知創造新的經驗。
4.成人有機會相互協同,以理解孩子的特質、風格和可能性為基礎,與小孩一起工作。
5.成人(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經驗有機會在學校這個平台上交流、轉移、累積、傳承。
至於第二個問題,種籽的成長會維繫於幾個要素:
1.掌握核心價值(透析、對談、凝聚)
2.集體智慧
3.了解我們所擁有的現實
4.日常生活點滴累積和運作以趨近遠景和初衷
5.保留回看和調整的彈性,人是種籽最大的資產
6.在結構與非結構之間維持平衡
佐藤學提出的「學習共同體」正影響著亞洲教育的發展,
學習共同體提出三項關鍵教育哲學:公共性哲學、民主主義的哲學、追求卓越的哲學。其中追求卓越的哲學,有個很深刻的核心—平等。(佐藤學,學習的革命,天下出版,2012)
另一個視角,當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將世界的焦點放在芬蘭身上,芬蘭所選擇的教育型態,無論是制度設計、師資培育或是課程設計都堅持回到基本面—以啟發和協助孩子找到生命的價值為出發,取代競爭,強調回歸人性、建立正面學習心態。(陳之華,沒有資優班,木馬文化,2008)
而種籽,將屆二十年的台灣本土教育工程,
一如以往,一小步一小步,
透過各式各樣的校園活動、制度與設計
在編織一個充滿可能的、以”人”為思維與價值核心的學習場域。
各項已經成為生活的制度設計,如:
教育法庭、生活討論會、語文數學為必修的選課制度、
空堂的存在和安全的自然環境、校外教學大旅行、導師班制度、混齡生活經驗、
學校組織的實驗–教師團共治、各種層次的親師溝通與合作、
全校大活動(親子運動會、節慶主題型的文化日和期末晚會)、
皆在每日的學校運作中。
一樣的制度,卻因為充滿了變化的運作,紮紮實實的構成種籽生活的每一天,
讓現在五年級的柏凱,在四年級時說:在種籽,你想的事情,會變成可能。
讓今年八年級的庭竹,在六年級時寫下:種籽充滿溫暖和力量,是讓小孩有機會發光發熱的地方。
走過種籽的孩子,現在在哪裡呢?
截至去年為止的追蹤,二十屆來,種籽195的畢業生裡,
目前還在中學階段的,有13個孩子在自學團體延續中學生涯,有28個體制內國中生,4個實驗性學校中學生。42個體制內外的高中職生,有的孩子選擇高中,有的孩子選擇護校、餐飲、機械……
50個中外大學生及研究生,領域含有航運管理、物理、經濟、設計、資管、企管、科管、傳播管理、舞蹈、戲劇、中文、視覺藝術、歷史、西語、德語、中文、日文、建築、室內設計、數學、哲學、音樂劇場、材料科學工程、媒體行銷、動物科學……
已經邁入職場的畢業生,也正寫著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有人是性別研究者,就業於高雄市原住民婦女成長協會,有人開了咖啡店,有女孩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工作,還有全人中學的老師、獨立教育工作者、線上雜誌編輯、德文翻譯、公關公司、插畫設計、樂團吉他手、陶藝工作者、劇團公作者、舞蹈老師、馬術老師、國貿助理……
這些年,種籽努力提醒自己涵納這些特質:
保持彈性
自我察覺力
真誠與踏實
討論與溝通文化
對生命的寬容度
維持對人的理解
對新事物辨別與學習的能力
親師生三方互為主體,平等而相互尊重
這些特質,牽引著種籽這個場域的每一步,
無論方向上的大步伐,還是每日點滴、課室和生活經驗的小步履。
種籽經驗有許多的不同。
種籽像是一張忙碌而多元的網,編織著許多當下的或是有鋪陳的教育作為。
在這裡,每個人都以自己的風格存在、學習相互理解。
然而這些不同都源自同一個基礎。
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值得孩子生命的學校,
需要透過各種觸媒和作為,確定個體具備同一種經驗—
認真的,當作一個完整的生命,陪伴著追尋成長。
除了信念,累積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做到這些的關鍵在人。
種籽致力於使老師成為健康、對生命有多層次理解的個人,
也希望家長是學校的合夥人,
教師誠心誠意地提出我們對孩子的觀察和學習策略心法,與家長溝通,
家長也始終是學校最重要的核心力量之一。
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
種籽是台灣教育脈絡中的一個健康個體,
一如不同的生命型態,都是與環境相互挑戰適應的結果,
任一生物並不絕對優於其他生物。
種籽並不完美,
或是,也許教育場域並不能終結於完美形象,
但是種籽很健康,
能夠吸取內外界的養分,能夠面對刺激、變動和環境改變。
這股源自民間的力量,經過多年的衝撞與累積,
如今依然強勁地生長在新北市的娃娃谷裡,
漸漸的,有些人知道了我們的故事,
於是來到種籽,聽我們的經驗,或是把我們的故事帶出山谷。
然而這些故事都還沒有說完,因為大環境依然劇烈的變遷,
從少子化到校地到人力資源發展所有的挑戰種籽皆無法避免,
但是,只要我們順勢而為,為所當為,
真心期盼,這所健康的有機體,
總還是可以因著眾人的力量,努力讓孩子期待著上學的每一天。